火紅的夏日悄然逝去,大自然的腳步又邁向令人向往的金秋。一年四季中,秋顯得那么地清爽,那么地愜意。秋天,是親近大自然的絕好時機,一如我們與大自然戀愛般令人陶醉。
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(jié)里,山度員工開始了為期一天的仙巖一日環(huán)保游。
風(fēng)光旖旎的仙巖,位于溫州市甌海區(qū)仙巖鎮(zhèn)境內(nèi)。北與溫州接壤屬大羅山的支脈。仙巖周圍數(shù)十里之間,崗巒起伏,狀若萬馬奔騰。相傳昔有“九獅一象之奇,五潭二井之秀。”早在南朝時,仙巖已是著名的旅游勝地,我國山水詩人鼻祖謝靈運曾游此地,并寫了《舟向仙巖尋三皇井仙跡》的詩篇;唐代姚揆題了“維仙之居,既清且虛;一泉一石,可詩可圖”的《仙巖銘》;杜光庭所撰的《洞天福地記》,稱這里是“天下第二十六福地”;南宋理學(xué)家朱熹來游時親書“溪山第一”和“開天氣象”的匾額并大加贊揚;現(xiàn)代文學(xué)家朱自清先生七十多前在《溫州的蹤跡·綠》中也曾對仙巖有過精彩的描繪。
八點鐘從廠區(qū)出發(fā),半小時后即進入仙巖景區(qū)。沿著曲折起伏的山間公路蜿蜒而上,車窗外襲來迷人的泥土和青草氣息。那是大山的味道,不香艷,也不迷離,只隨山風(fēng)輕撫我們的臉龐,有如母親乳汁的氣息卷起兒時的記憶……。到了,到了。隨大家的歡呼聲下車,那群戀起伏的大山展現(xiàn)在我們的眼前—— 一層一層的,由綠而青、由青而灰沒入白云中。廠旗揮舞,大家井然有序或提野炊用具,或提垃圾袋,各施其職。隨著山嶺小路拾階而上百余米。漠然提頭,群山之巔竟然有一片湖泊。“好美啊,真是一個世外桃源。”誰的一聲贊嘆引發(fā)一陣陣的歡呼。那水,不就是朱自清先生文章中的綠麼。那油油青綠的森林,那屹立了千萬年的石頭山,眼前的一幕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功的造化和魅力,體會到與大自然親近的歡欣和愉悅。
面對此山此景,我們沒有忘記這次戶外游的初衷,我們不僅要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游樂中,帶走自己產(chǎn)生的垃圾,更是人手一只垃圾袋帶走別人留下的垃圾。一次活動的力量是有限的,我們更想喚起人們愛護自然、珍惜自然的情感。我們在山間小道邊立起“山若有情山亦老,人間正道是環(huán)保。”、“東方欲曉,莫道君行早。踏遍青山人未老,風(fēng)景這邊獨好。”、“你扔下垃圾,讓我來帶走。”、“紅花綠草滿園栽,風(fēng)送花香蝶時來。”的木牌。
繞湖泊半圈,大家找到一平坦安全處,支鍋架灶,分為四組忙乎開來。這水是山澗清泉,有點甜;這飯,是剛剛飄香;石堆之間,疲憊之后,這中餐更值得回味。人生的味道也大至如此吧,在一張一馳之間,悄無生息地消化。工作是繁忙的,這原始粗野的方式,也讓自己得到一次心靈的放飛和凈化。
略作休整,撿好垃圾,我們向下一項目出發(fā)。登頂,那是一個不怎么陡峭的石頭山。廠旗烈烈,精神抖擻,奮起攀越。站在高山之巔,傲攬群山,心靈任憑歡呼釋放。我們唱起山度之歌,歌聲久久在群山之間蕩漾。那歌聲是我們豪邁的笑聲,是青春的節(jié)奏。鮮橙色的山度旗幟隨風(fēng)飆揚,象是宣揚公司“自強不息、誠懇積極、永健經(jīng)營!”的企業(yè)精神。山度企業(yè)就是憑借這種精神、這股毅力,在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下,才站在今天的高度。在這秋風(fēng)嘯嘯的群山之巔,我們拍下了最無忌快樂的一瞬間,把一身的疲憊隨足印留下,把滿臉的笑容隨相片帶走,更把這個團隊的精神銘刻在心中。
不管我們來至何方,我們有緣聚集在一起。溫州有我們熟悉的山水,溫州有一群關(guān)心自己的友人,溫州更有我們留下的足跡。
大羅山上白云飛,
遠撫群山近拂水。
若問溫州何處好,
山度仙巖醉不歸。 |